江南体育蜿蜒崎岖的公路,缓缓流动的溪水,云雾缭绕的山峰,群山环抱的民宿,构成了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的富“村”山居图。
近年来,靖安县把乡村民宿产业作为绿色产业、富民产业、兴县产业来打造,全面激发乡村庭院活力,逐渐走出了一条绿色共富的新路子。截至目前,靖安县共发展乡宿750多家,设立床位2.6万张,带动群众就业1.5万人,通过举办靖安生活年等系列活动拉动文旅消费,今年1—6月,当地接待游客512.79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.95亿元,旅游旺季乡宿一房难求。
“6月初,乡宿扩建已提上日程,政府的大力支持坚定了我们敢干、敢闯的信心。”靖安县水岸边乡宿负责人於慧芳说。
水岸边乡宿坐落在靖安县宝峰镇毗炉村,是一座亲近自然,有着优美田园风光的特色乡宿。水岸边乡宿采用“村企共建”的形式,由村集体统一收购闲置农房后,积极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建成。2023年初,开业仅3个月,乡宿的营业收入就达到了200万元。
“我们让村集体和企业结对子,通过精准结对、项目共育、互利共赢的方式开展联建合作。联建企业通过自身产业带动群众增收,也可以和村集体、农户合作开发乡宿,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。”靖安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熊琴琴说。
靖安地处赣西北,是一个人口小县、生态大县。20世纪90年代,当地提出“变砍树为看树,变卖木头为卖风景”,经过多年的保护发展,乡村“颜值”越来越高,生态旅游越来越火,为以村居庭院为单元发展乡宿奠定了基础。
“乡村精品民宿和美丽庭院推动农村群众稳步增收,实现了从‘卖山水、卖生态’到‘卖体验、卖生活’的转变。靖安县还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。”熊琴琴说。
近年来,靖安县成立了以县委、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休闲乡村民宿产业发展领导小组,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,编制了《靖安县促进休闲乡村民宿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《靖安县休闲乡宿管理办法》等指导性文件。其中,乡宿提升改造计划对当地的民宿进行特色定位,力求为游客带来不同的住宿体验。以水岸边乡宿为例,在改造提升中,突出的就是“春可观嫩芽吐新、夏可看仲夜繁星、秋可赏枫叶落红、冬可见白雪皑皑”这一赏景特色。同时,改造计划也提升了乡宿软硬件服务及设施,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乡宿建起来之后,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市场化运作,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受益。为此,靖安县组建县乡司,实施县—乡—村三级利益联结机制,由县乡司整合、收储全县各乡镇和村集体的零散资源,将部分集体土地、闲置宅基地用于发展乡宿项目,通过闲房入股、“保底+分红”等形式实现村集体增收。截至目前,靖安县已累计盘活村集体用房、闲置农房154间发展乡宿产业,让100余亩闲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充分发挥效益,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超过5万元。
为延长乡宿产业链条,靖安县设立“乡村民宿贷”,按照1:8比例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乡宿建设和运营,乡宿项目可优先享受相关奖励和“旅游升级专项贷”“惠农信贷通”等融资扶持政策。
为推动乡村民宿产业多元化发展,靖安县以“十个乡宿集群、一百个乡宿村、一千个精品乡宿、一万张床位”为目标,构建乡宿产业差异化发展格局,满足多层次、个性化、品质化的大众旅游消费需求。
“我们从网上看到这里的乡宿非常有特色,周末特意约上了三两个好友一起从南昌开车过来。在这里住几天,很放松。”游客宋安说。
截至目前,靖安县已带动650余户农户发展乡宿,解决了1000余脱贫人口就业问题,占全县脱贫人口的20%。中源乡90%的农户都参与旅游服务,旅游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方式,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。
“之前我们的乡宿都比较简单,就是一个房间一张床,通过协会指导,现在好多人都规范了自己的乡宿,客人也越来越多了。”中源乡三坪村乡宿经营者邹方文说。
此前,当地乡宿行业没有统一的指导标准,缺乏统一的品牌江南体育,限制了乡宿产业的发展。为突破这一瓶颈,推动乡宿行业规范发展,靖安县成立了江西省首家县级休闲乡宿协会。
“现在,协会通过实行‘四规范三统一’管理模式,对全乡民宿实行精细化管理,乡宿的品质提升了,游客的体验感更是直线上升。”中源乡乡宿协会会长钟巍说。
协会提出的“四规范三统一”管理模式,即规范乡宿建档、规范入住登记、规范收费标准、规范服务提升,统一设计品牌logo、统一平台搭建、统一行业标准,形成了特色鲜明、管理规范、服务贴心的乡宿产业发展格局。
通过规范乡宿管理,中源乡实现了乡宿品质的提档升级,每年接待游客120余万人次,带动就业3000余人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1.8亿元,户均增收4万元。
“服务规范化对乡宿管理非常重要,县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江南体育,培养了一批有眼界、会经营的管理人员,为乡宿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。”靖安县文广新旅局副局长朱卫说。
在靖安县,当地政府会定期组织乡宿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参加省、市、县业务培训,以此提高乡宿服务品质。
“参加培训后,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,回去后我要再完善下我的小院子。”官庄镇乡宿经营者熊楚华表示。
为进一步规范乡宿产业发展,当地开展乡宿等级自评,评定分值达到135分以上的乡宿可以参加县级一星、二星星级评定以及省市三星、四星、五星星级评定,未评定星级的一律视为普通乡宿。
“为了做大、做强、做好休闲乡宿,培育特色鲜明、美誉度高、影响力强的休闲乡宿品牌,我们以标准化促进乡宿在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上提升档次和品位,也让游客有更多元更好的选择,让消费更透明。”靖安县文广新旅局分管负责人何纾予说。
靖安县对获评省级三星级、四星级、五星级的乡宿,分别按照20万元、40万、60万元标准对其进行周边环境整治、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升改造,同时分别奖励2万元、5万元、8万元奖金。
借助乡宿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,靖安县打造了“靖安人家”乡宿品牌,将沐光源宿、茶湾山水、大野山居、简钰居、溪真乡墅、水岸边等高端乡宿纳入县里的公用品牌中抱团发展,建设品牌乡宿集群村落,积极打造靖安乡宿“领跑者”。
乡宿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环境的提升,拉动了区域旅游热度,该县先后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、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、江西省首批“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”、“美丽活力乡村+乡村民宿”联动建设先行县、“风景独好”旅游名县等荣誉。
“今年旅游市场火爆,咱家订单源源不断,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了。”三爪仑乡乡宿经营者刁德华喜不自禁。
近年来,靖安县鼓励农户发展乡宿产业,农户通过租赁或流转乡村民宅用于经营乡宿产业的,县里给予每年1万元的租金补贴。将自有房屋和庭院改造后用于经营的,最高给予4万元奖励,脱贫户、监测户发展乡宿产业的还将额外给予产业奖补2000—5000元。
在帮扶农户经营好乡宿的同时,靖安县还组建“党群帮帮团”队伍,在各乡宿所在村党组织成立党员志愿服务小分队,为游客提供乡宿推介、旅游指导和其他咨询服务,通过“游客点单、支部派单、党员接单”的模式,累计服务游客1万余人次。通过精准推介与对接,当地乡宿的旺季入住率达90%以上。
中源乡三坪村的刘国军在乡宿协会和村里的指导下建起了乡宿,他的乡宿有15间房,可以住30人。“乡里钟主任和村里陈书记来过我家好多次,教我怎么做,现在村里的乡宿生意比我之前想的要好多了,我爱人还在自家院子里摆了个摊位江南体育,专卖本地土特产和水果。”刘国军说。
“在发展乡宿的过程中,我们发现很多游客都很向往乡村生活,希望亲近自然,这拓展了我们发展庭院经济的思路,通过订单模式,引导乡宿经营者发展庭院种植养殖。”中源乡向务村驻村牛建仁说。
如今,在靖安县的各个乡村,干净整洁的庭院空地被整理成一块块菜园、果园,绿油油的青菜、辣椒错落有致地排列着,果园的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葡萄……靖安县以打造省级休闲乡宿产业聚集区为目标,在发展乡宿旅游之外,还利用房前屋后“方寸之地”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种养、家庭作坊等庭院经济,让小小庭院逐渐成为产业增效、百姓增收的“聚宝盆”,奏响了乡村振兴“协奏曲”。
“对建有农副产品基地、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年销售额达到20万元以上的乡宿,给予相应资金奖补。”靖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付耀平说。
靖安县以乡宿为支点,撬动了三产融合发展,仅宝峰镇乡宿产业就带动了周边15户农户年增收1万余元,10家农家乐帮销代销农户蜂蜜、香菇等农产品2万余斤,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突破18万元。
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,一间间乡村民宿镶嵌在连绵的青山里……人在风景中、举目皆风景的画面如今已在靖安变成了现实。